1.照相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照相机的发展过程?

3.我想知道尼康,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历史

数码相机发展史_数码相机发展史百度百科

1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

赛尚(Steven Sasson)1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100x100),每个像素4位灰度,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用了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呵呵,从网上查到的

照相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1725年德国 感光材料的发现

1802年英国 投影到感光材料,摄影的雏形

世界摄影历史上,第一张可以摄影成像的,在公元1826年夏天,由法国摄影术和印刷制版发明者,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 1765-1833)在实验室中制成。

世界摄影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日子是在公元1839年,法国人画家达盖尔(Louis J M Daguerre 1789--1851)发明「银版摄影技术」正式问世。他曾于1822年在法国巴黎开一个名叫「幻象画」绘画景色展览。他用各式各样的灯光变化照射在画面上,产生使人意料不到的美好奇妙效果,声誉卓著。在1829年,他向巴黎透镜商买透镜巧遇年长的尼埃普斯,因两人意识相同,结果合作共同研发摄影、感光相片技术。三年后尼埃普斯去世,他仍然继续进行实验不已。

终于在公元1839年1月9日于法国科学学会上宣布他的傲世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发明摄影技术,并命名为「达盖尔照相术」。

他把一块涂有碘化银的铜版上曝光,然后用水银蒸气熏沐,生成碘化银薄膜而为感光面。在自制的照像机内将已发明可以感光的版,让它经由透镜投射光影,作曝光,再用设计的汞显影箱以汞(水银)蒸汽显现影像出来,又置在食盐水(后改作大苏打)中定影。竟就能形成永久性的影像照片。

1、瓦尔特·察普 Walter Z德国照相机设计家,密诺斯微型相机的发明人。1905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市一个波罗的海德国人商家.

1921年察普移居爱沙尼亚塔林市,设计中幅相机、放大机。

1933年德国人富里子.卡夫坦斯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微型相机"微型反光相机(MINIFLEX)",但外形是缩小的照相机.

1934年察普开始有设想一个大小可以握在掌中,而外形又不是缩小尺寸的一般照相机;他用木头造了一块模型,长12.5毫米、宽28毫米、高7.5毫米;后来的密诺斯相机的外形都很像这块木模型。

1935年设计图纸基本完成,有以下特点:库克三片式镜头藏身机内,最高1/1000秒镜前快门,推拉式进片、上快门法条,世界上第一部备有校正视差的取景器, 双卡胶卷可拍一百张6.5x9毫米底像。相机取名MINOX密诺斯,拉丁语字根“min”有“微型”、“微小”等含义。

1936年察普在爱沙尼亚塔林市造出第一部密诺斯微型相机原型(Ur-Minox),并成功地拍摄了风景、肖像。

1938年察普创造的密诺斯相机获得英国专利。

1938-1943年由里加市的维福(VEF)公司生产。这是拉脱维亚的著名的不锈钢外壳 里加密诺斯。像幅由原定6.5x9毫米增加为8x11毫米,双卡胶卷可拍五十张像片。察普也设计了专为密诺斯相机用的放大机、日光底片冲洗罐,由维福公司生产。

1944 因二战密诺斯停产。

1945年,察普回德国韦茨拉尔市(WETZLAR)和合伙人创建密诺斯厂(Minox GmbH)

1948年密诺斯A微型相机投产。机身由里加密诺斯不锈钢外壳改为表面经过氧化处理的铝金属外壳。镜头特聘原恩斯特·莱兹光学公厂光学设计家阿瑟·塞伯特设计,先是五片式,后改为四片三组天塞式透镜,15mm/f3.5,整单元对焦,像场特意略微弯曲以提高解像力,名为康普兰(COMPLAN)透镜。随后察普又从新设计了密诺斯放大机I型、II型和新的密诺斯日光底片冲洗罐。

2、 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世界首台数码相机15年于美国纽约柯达实验室中诞生。这台数码相机的发明人是柯达公司当时的技术人员Steven J.Sasson(赛尚)。早在30年前,Steven J.Sasson在他的首台数码相机原型技术报告中已经预见:“未来”的数码相机将是便携式的,并能在光线很差的情况下拍摄彩色照片。今天这一切已经成为现实。最近我们访到了仍然在柯达公司从事技术工作的Steven J.Sasson先生。在轻松的气氛中,Sasson先生回忆并讲述了发明的经历,同时带来了他对数码相机未来趋势的最新观点。

3、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这是当今最流行的取景系统,大多数35mm照相机都用这种取景器。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因此,可以准确地看见胶片即将“看见”的相同影像。该系统的心脏是一块活动的反光镜(如图浅蓝色部分),它呈45°角安放在胶片平面的前面。进入镜头的光线(如图红色光路)由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一块毛玻璃上。早期的SLR照相机必须以腰平的方式把握照相机并俯视毛玻璃取景。毛玻璃上的影像虽然是正立的,但左右是颠倒的。为了校正这个缺陷,现在的眼平式SLR照相机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装了一个五棱镜。这种棱镜将光线多次反射改变光路,将影像其送至目镜,这时地影像就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取景时,进入照相机的大部分光线都被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五棱镜,几乎所有SLR照相机的快门都直接位于胶片的前面(由于这种快门位于胶片平面,因而称作焦平面快门),取景时,快门闭合,没有光线到达胶片。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反光镜迅速向上翻起让开光路,同时快门打开,于是光线到达胶片,完成拍摄。然后,大多数照相机中的反光镜会立即复位。

照相机的发展过程?

16世纪初,意大利画家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一种“摄影暗箱”。著名画家达?芬奇在笔记中也对它做了记载。他写道:光线通过一座暗室壁上的小孔,在对面的墙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当然,它只会投影,要用笔把投影的像描绘下来。

接着,又有人对“摄影暗箱”进行了改进。比如:增加一块凹透镜,使倒立着的像变成了正立像,看起来舒适多了,增加一块呈45度角的平面镜,使画面更清晰逼真……

但是,这时候的“摄影暗箱”只能成像,却不能将图像记录下来。

18世纪中期,人们发现了感光材料,特别是达盖尔发现的感光材料碘化银。于是,在“摄影暗箱”上装上银版感光片,图像就被记录下来了。从此,也就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真正的照相机。

照相机开始的时候体积很大。像一个大木箱。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的单反相机,这时候的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色感光片开始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专业的摄影人员,他们带着相机去旅行,出现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包括风光无限美好的风景区和弹片横飞的战场。匈牙利著名战地记者帕卡曾经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是它能揭露战争”。他是一个热衷于摄影的人,二战期间,经常背着德国产的莱卡相机辗转于各国战场,即便是死在战场的那一刻,他的最后一个动作仍然是按下相机的快门。

我想知道尼康,佳能和索尼的相机历史

相机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发展阶段(1839~1954)

照相机技术从雏型走向光机成熟与完善的阶段;照相机各种主要部件处于发明并开始装入照相机内的阶段;各种类型照相机处于定型阶段。相机类型主要包括:

1.35mm镜头快门平视取景照相机;

2.35mm焦平面快门平视取景照相机;

3.35mm单反相机;

4.120单反相机;

5.120双反相机;

6.135及120折叠式相机;

7.中幅与大幅面尺寸专业相机,

在这些相机中,35mm单反相机的结构最为复杂,技术要求亦高。由于在单反相机设计中1950年使用了屋脊棱镜使取景从俯视走向水平、1954年用了反光镜快速瞬时复位机构以及用了自动收缩光圈的方法,使得35mm单反相机在操作上与平视取景相机一样方便;并且由于单反相机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摄影镜头的像从而没有视差,以及能够更换镜头和近摄,因此单反相机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

第二发展阶段(1955~14)

主要代表技术是依赖于电测光的手动与电动曝光控制。光部分从单纯的光学成像技术扩大到光度、色度、测光元件与光电转换技术,机械部分在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基础上,增加了光电转换相结合的控制部分,电部分从简单的微安表控制电路发展到晶体管分立元件、厚膜电路、集成电路(IC)、模拟或数字控制电路。在这一阶段,开发的技术主要有:

1.通过微安表头实现电测光手动曝光控制;

2.通过微安表头及预选快门速度实现速度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3.实现光圈优先电子快门自动曝光控制;

4.依据电测光利用微安表头通过程序快门实现自动曝光控制;

5.实现电子程序快门自动曝光控制;

a.快门速度与光圈值按程序同时变化,用光敏元件、控制电路及继电器取代微安表头,以电子快门方式进行自动曝光控制;

b.在镜头结构设计上用镜后快门形式;

c.控制电路由分立元件、厚膜电路及通用IC发展到专用IC,实行了多功能控制;

6.钢片焦平面快门成功地应用到单反相机中;

7.单反相机实现了TTL内测光手动和自动曝光控制;

a.TTL内测光、微安表头显示,以追针、定点、平衡式指示方式,实现手动曝光控制;

b.TTL内测光、应用IC,用LED显示,实现手动曝光控制;

c.TTL内测光,光圈优先通过焦平面电子快门实现自动曝光控制。

第三发展阶段(15~1985)

在自动曝光控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动化功能并应用微处理技术实现多模式控制。

35mm镜头快门相机:

1.出现带电子自拍的电子程序快门;

2.闪光灯内装在相机内,与相机形成有机统一体,实行同步控制(第一次革命浪潮);

3.实现自动闪光控制(自动点燃、自动充电);

4.实现自动调焦(第二次革命浪潮);

5.实现自动卷片、自动倒片(第三次革命浪潮);

6.出现双焦与变焦系统(第四次革命浪潮);

7.出现超小型及护镜式相机;

8.出现日期打印及数字记录装置;

9.出现胶片DX编码系统。

35mm单反相机:

1.开始大量应用集成注入逻辑门电路技术,并用80年代发展起来的表面安装技术将片状元件和ASIC芯片安装在柔性线路板上;

2.开始应用CPU处理与控制技术,实现了CPU多模式控制;

a.实现了手动曝光控制、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收缩光圈测光控制、闪光自动调节;

b.在18、1982、1983及1985年实现了各种类型和方式的程序曝光控制模式。

3.实现了自动调焦控制;

4.测光方式向多样化发展,从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OTF偏离胶片平面测光发展到像平面直接测光、点测光、多区域测光、TTL闪光测光和日光闪光同步测光;

5.实现双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6.机身内装电动卷片与倒片机构;

7.高速钢片快门出现,其速度已提高到1/4000s;

8.通过LED、LCD以程序曲线方式进行多模式显示;

9.出现了高倍率变焦镜头;

10.出现了大口径镜头

第四发展阶段(1985~1995)

随着开发相机所需的各种单元技术的完备和完善,讲入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相机研发己进入功能选择与整合阶段,新品开发的方法已发生变化,主要形式是以精密硬件和软件为核心将各种单元技术融会贯通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阶段,新开发的功能主要有:

35mm镜头快门相机:

1.在调焦、闪光、曝光及摄影模式方面不断出现新技术

2.防手振或手振补偿技术(1993 NiKon发表的Zoom 700 VR QD)

3.整个胶卷可全拍标准画幅、可全拍全景画幅、可兼有两种画幅

4.液晶显示屏用新夜光(用蓄光性荧光体)照明

5.防后盖误开安全锁定机构

6.胶卷装入日期显示

7.红外线遥控技术

8.低角度取景器

9.防水技术

10.相机机身自带三脚架

35mm单反相机:

1.探索在各种条件下能正确对焦的测距技术;

2.各种多元或列阵式传感器及其信息处理技术;

3.用于调焦或变焦前各种镜头驱动技术(如DDC微型前进马达、无铁芯马达、AFD、USM);

4.探索在各种条件下能正确测出曝光量的技术;

5.闪光灯功能多且强大;

6.各种摄影模式或专用摄影模式的开发;

7.基于软件的新功能大量出现且软件已广泛用于调焦、测光、闪光、曝光及摄影模式中;

8.在不改变相机硬件结构的条件下,由使用者自选功能,或通过更换或增添相机内软硬件,由使用者根据各自需要来选择、设置、调节、变换以及扩展各种新功能,从而实现相机的组件化及个性化设计;

9.新型功能扩展与信息交换技术(如Minolta的艺术扩展卡系统,Canon的条形码程序输入,Nikon的通过IC卡使相机与电子笔记本进行信息交换以及Kyocera的ABF系统);

10.数字回路、模糊逻辑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11.神经元学习法及模糊理论(Nikon F70D);

12.浮动镜片及复消色差镜头设计制造技术;

13.特种专业工程塑料的研制与应用(如用玻璃锅纤维增强聚碳酸脂作为机身);

14.消音及防振动技术

消音及振动吸收村料(Nikon F70D)

无转子马达(Nikon F100)

通过独脚或三脚架支撑整个相机

设计出减少手振及快门机构运动振动装置

防振变换镜头 (1987年,Canon EOS)

影像稳定控制器(Canon)

镜头稳像IS技术(Canon EOS3)

变角棱镜(1992,Canon)

平衡器系统(Nikon F5)

快门与反光镜减振系统

振动吸收结构(Nikon F100)

机械浮动式设计(Nikon F100)

由齿输传动改为带驱动(Minolta α-si)

镜头与机身的分离式设计

15.全幅和全景画幅中途切换技术;

16.出现了新型单反相机取景器(Olympus IS1000,混合相机)

第五发展阶段(1996~)

1.自动感应测光(Minolta Dimage V)

2.自动搜画对焦(Minolta DimageV)

3.Minolta Dimage V,首创旋转、分体式镜头设计

可减少镜头振动的影响

利于自拍或

便于多方位闪光补光拍摄

4.用滑罩结构,可达到小型化和良好操作性的双重效果(Fuji Epion 100 MRC TIARA ix)

5.Minolta RD-175,首创分光棱镜分色感光系统

6.可装卸式的防红外线低卡钳滤光镜(Canon EOS D2000)

7.由相机自动选择或摄影者自选日光、钨丝灯光、萤光灯、闪光灯光源的自动白平衡功能(Canon EOS D2000)

8.单点自动对焦:使用单点对焦演算法,由镜头中心被拍主题测出焦点位置(Kodak DC260 Zoom)

9.多点自动对焦:使用多点对焦演算法,由镜头上的3个位置来测出焦点位置(Kodak DC260 Zoom)

10.数码变焦(Kodak DC260 Zoom)

11.利用自动旋转感应器测出相机倾斜角度,对像片讲行旋转处理(Kodak DC260 Zoom)

12.以相同焦距不同角度平行连续拍摄,可从多至9幅画面拼合成一幅全景照片(Casio QV-7000SX)

13.黑白模式、棕调模式、**模式(Casio QV-7000SX)

14.水印功能(Kodak DC260 Zoom)

15.红外线快速资料传递(Casio QV-7000SX)

16.广泛深入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指导相机外形结构及各个操作机构的设计:

a.利用工程塑料、复合构件、精密电子电路以及CAD技术使相机结构及内部设置更趋合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b.精心设计捏手:凹凸肌理处理、防滑软胶

c.缺角设计

d.快门速度调节盘、快门释放钮的设计和布局

e.双快门释放钮的引入

f.将容易混淆的旋钮、按钮或按键的表面处理为不同形状或不同肌理,使摄影者不但能有效地防止误动作,而且只要凭手指的触觉就能完成各项功能的操作

g.拔盘、旋钮、按键,基本操作键设置在相机右侧顶面和持握捏手顶面上,用于创造性摄影和输入基本数据的操作键则设置在左侧顶面

h.取景器的设计充分考虑人类视力的因素:屈光度调节器、高眼点取景器、透镜式目镜遮光护镜

://mxmm.ebn2000/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4781

照相机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用不带测距器的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风光摄影照相机、印刷制版照相机、文献缩微照相机、显微照相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高速照相机等;按照相胶片尺寸,可分为110照相机(画面13×17毫米)、126照相机(画面28×28毫米)、135照相机(画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机(画面45x45毫米)、120照相机(包括220照相机,画面60×45,60×60,60×90毫米)、圆盘照相机(画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为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机,对某一照相机又可分为若干类别,例如135照相机按其取景、快门、测光、输片、曝光、闪光灯、调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构成一个复杂的型谱。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的被摄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经照相镜头传递给感光材料,最终成为可视的影像。

照相机的光学成像系统是按照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并通过镜头,把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准确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摄影时,必须控制合适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合适的光子量。因为银盐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围,光子量过少形不成潜影核,光子量过多形成过曝,图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机是用光圈改变镜头通光口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时用改变快门的开闭时间来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 、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镜头是用以成像的光学系统,由一系列光学镜片和镜筒所组成,每个镜头都有焦距和相对口径两个特征数据;取景器是用来选取景物和构图的装置,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画面框内的部分,均能拍摄在胶片上 ;测距器可以测量出景物的距离,它常与取景器组合在一起,通过连动机构可将测距和镜头调焦联系起来,在测距的同时完成调焦。

光学或单镜头反光式取景测距器都须手动操作,并用肉眼判断。此外还有光电测距、声纳测距、红外线测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动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断带来的误差,以实现自动测距。

快门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见的快门有镜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两类。镜头快门是由一组很薄的金属叶片组成,在主弹簧的作用下,连杆和拨圈的动作使叶片迅速地开启和关闭 ;焦平面快门是由两组部分重叠的帘幕(前帘和后帘)构成,装在焦平面前方附近。两帘幕按先后次序启动,以便形成一个缝隙。缝隙在胶片前方扫过,以实现曝光。

光圈又叫光阑,是限制光束通过的机构,装在镜头中间或后方。光圈能改变能光口径,并与快门一起控制曝量。常见的光圈有连续可变式和非连续可变式两种。

自拍机构是在摄影过程中起延时作用,以供摄影者自拍的装置。使用自拍机构时,首先释放延时器,经延时后再自动释放快门。自拍机构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机械式自拍机构是一种齿轮传动的延时机构,一般可延时8~12秒 ;电子式自拍机构利用一个电子延时线路控制快门释放。

://baike.baidu/view/18863.htm

1917 尼康株式会社于当年7月25日正式成立 1948 I型问世。备测距仪,焦平快门 1950 M 型相机问世。装备测距仪24*34mm、底片 1951 S型问世。测距仪对焦、闪光同步 1954 S2型问世。手动卷片和倒片曲柄 1957 SP型问世。钛快门、电动马达3幅/秒 1958 S3型问世。SP的普及型 1959 S4型问世。S3的简易型

F型问世。专业单反第一机种。可互换取景器、对焦屏 1960 S3M型问世。半幅相机 1963 NIKONOS型水下相机问世 1965 尼康玛脱F PHOTOMIC T型问世。尼康第一架TTL测光相机

尼康玛脱NIKONMAT FT型相机问世。固定五棱镜、TTL测光表

NIKONMAT FS型相机问世。FT型相机的简易型,没有测光表和镜头 1967 F PHOTOMIC TN型问世。尼康第一架中央重点测光系统相机 1968 F PHOTOMIC FTN问世。能在取景器内显示袂门速度

NIKONOS II型问世。NIKONOS的改良型 11 F2型问世。F型的改良,10-1/2000,内置闪光预备指示灯信号 12 NIKONMAT EL问世。尼康第一架装备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 13 F2 PHOTOMIC S型问世。液晶屏显示曝光资料 15 NIKONMAT FT2问世。闪光热靴和同步终端、自动M-X转换开关

NIKONOS III型问世。NIKONOS II的改良型 16 NIKONMAT ELW问世。用自动卷片器

F2 PHOTOMIC SB问世。F2 PHOTOMIC S的改良型 17 F2 PHOTOMIC A问世。AI(全自动指示最大光圈)型机种

NIKONMAT FT2问世。NIKONMAT FT2型的AI机种

FM型相机问世。尼康第一架小型全手动单反相机 18 FE型问世。内置测光系统、全自动控制的光圈优先模式 19 EM型问世。内置自动报警系统以警示不正确曝光 1980 F3型问世。自动曝光、无级快门8-1/2000、TTL、5幅/秒 1982 FM2问世。1/4000、闪光同步1/200、蜂巢或钛金属快门

FG型问世。尼康第一架程序曝光相机

F3T问世。钛金属的F3 1983 F3AF问世。TTL自动对焦的F3

FE2问世。FE的强化机种,手控快门1/4000秒、闪光同步1/200秒

L35AF/AD型问世。尼康第一架自动对焦、自动曝光的袖诊相机

FA型问世。多种自劲曝光模式 NIKONOS V型水下相机问世。自动和手动及TTL闪光曝光模式 1985 F-301问世。2.5幅/秒马达、自动卷片、DX编码系统 1986 F-501问世。单伺服和联续伺服自动对焦 1987 AF3/AD型袖珍相机问世。16级自动对焦

f-401/QD问世。影像控制中枢、世界上自动对焦感应器最多的相机 1988 F-801问世。矩陈测光、矩陈均衡补充闪光功能、1/8000秒

TW-ZOOM问世。35-80mm变焦袖珍相机

F4问世。可互换取景器、内置马达、三种测光、1/8000、闪同1/250 1990 F-601问世。高速自动对焦、自动多程序转换、低速闪光同步

TW ZOOM35-70变焦袖珍相机问世。带消红眼功能 1991 F-801S问世。先进的追踪对焦

TW ZOOM35-80问世。3种变焦功能、24级自动对焦

TW35型袖珍相机问世。高品质、近拍达0.65米 1992 NIKONOS RS水下相机问世。世界第一台水下单反相机

TW ZOOM105问世。廷续变焦、阔区自动对焦、智慧型闪光灯

F90问世。阔区自动对焦、3D立体矩阵测光、多程序 1993 ZOOM100问世。备广角全景模式附件、深受摄影者喜爱

AF600袖珍相机问世。体积特小、重量特轻、功能特全、令人惊呀

35TiQD问世。大名鼎鼎、钛合金、NikkorF2.8/35头、功能专业 1994 F50问世。操作简易而技术先进的摄影模式、初级摄影首选

ZOOM700VR问世。世界首创38-105变焦头、日期打印、减振功能

ZOOM300袖珍相机问世。世界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35mm变焦相机

28TiQD问世。Nikkor2.8/28mm、3D矩阵测光、切能齐、贵族机型

F90X问世。可在4.1/幅的连续拍摄下追踪对焦、电子数据连接系统

F70问世。3D测光、8区矩阵测光感应器、大型液显屏显示所有功能 1995 ZOOM500问世。38-105变焦、多种闪光模式、近拍0.6米、广角全景

ZOOM310QD问世。35-70变焦、多种闪光模式、广角全景、日期打印 1996 F5问世。十字五区感应、动态和单区对焦、8幅/秒、顶级专业相机 1998 F60问世 1999 F100问世 2000 F80问世

佳能相机1934 年 1 月,佳能公司的前身日本精机光学公司推出 KWANNON 相机,它就是一种旁轴取景形式的产品,而在设计制造了多达 32 种使用 135 胶卷的高级旁轴取景照相机之后,佳能公司才于 1959 年开始加入到了小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SLR )的竞争之中,制造出著名的佳能 Flex ( CANON Flex )。因为到了这个年代,各主流的照相机制造厂家似乎都意识到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即将成为新的照相机主流产品。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具有很多旁轴取景照相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没有取景的视差;它可以更换多种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摄影镜头;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拍摄的自动化;它能够配合多种不同用途的附件系统;它会比其他形式照相机有更好的通用性。而随着数码影像的到来,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继续在这一崭新的影像记录方式中发扬光大,从胶片到数码,古老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跨入到了数码影像的新时代。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英文缩写叫做 SLR ( Single Lens Reflex ),而数码单反相机的名字只不过需要在前面加上一个 D ( Digital )就可以了!

在照相机制造的历史上,佳能并不是第一个出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厂家,但是在佳能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制造历程中,却有着很多曾经领先的记录:

1966 年,佳能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Canon FT 首创了快速装片系统;

16 年,佳能的 AE-1 单反相机实现了自动化装配生产,并成为第一种装置有中央微电子处理器的 135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这种相机曾经创造过 500 万台的销售记录;

11 年,佳能 F-1 跻身于专业体育摄影之中;

1987 年,佳能制造出拍摄功能最多的电子化 135 单反相机 Canon A-1 ;

1985 年开始,佳能就开始了自动对焦单反相机之旅, Canon T80 曾经是世界上最早一批 135 自动对焦单镜头反光相机之一。而自 1987 年出品的佳能 EOS650 自动对焦单反相机,集多种最新技术于一身的佳能“ EOS 交响乐”拉开了序幕。

佳能的 EOS 相机首先是摈弃了机械传动的 FD 镜头系统,继而改为全新的 EF 电子卡口系列镜头,首创了镜头内部驱动马达的自动对焦方式,重新设计了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相机外型。至 1995 年佳能与其他公司合作制造的 EOS DCS 3c 的出现,佳能的 EOS 系列照相机顺利地进入到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DSLR )的领域之中。

佳能应该是迄今为止设计制造数码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品种最多的公司之一,而且佳能 EOS DSLR 的技术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自从照相机的制造技术进入到了数码影像的时代里,传统的光学相机制造技术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代的数码照相机已经成为真正的光、机、电一体的高技术影像记录产品,而似乎是早有准备的佳能公司则依仗着多年积累的电子影像技术,以及超过半个世纪的光学照相机制造经验,一直在 EOS DSLR 的战线上屡战屡胜:

1998 年出品的佳能 EOS D2000 曾经成为众多职业新闻记者的标准装备;

2000 年的 EOS D30 又成功地进入到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视野之中;

2002 年的 EOS-1Ds 以最高像素 135 平台数码单反照相机的美誉受到职业摄影师的青睐;

2003 年 8 月 20 在中国发布的佳能 EOS 300D 重新诠释了普及型 DSLR 的新概念。

数码单反照相机已经成为各大相机生产厂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因为随着这种相机产品的进一步普及,它的用户已不再局限于那些职业的摄影工作者,越来越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甚至于完全不曾接触过摄影的普通用户都在不断地加入到数码单反照相机使用者的行列中来,他们都已经知道了这种专事拍照的摄影工具会满足他们对于高品质影像记录的特殊之处。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佳能公司在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制造领域,有着从图像传感器、影像处理系统以及光学镜头研制的近乎全部的技术。而多年累积的佳能单反相机传统用户,对其该品牌产品的拥戴,也成为今日佳能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佳能已经成为了一个照相机的世界品牌,成就这一品牌的还应该是他几十年来的近百种单反相机( SLR )的制造经验。

索尼相机索尼Cyber-shot数码相机的历史从1996年35万像素的DSC-F1数码相机开始,不断地向前发展,最新型号的拍摄能力已超过800万像素。通过和开发者的访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第一台Cyber-shot数码相机DSC-F1是如何在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诞生的......

一切都开始于1995年的一天。

一个聚集在索尼实验室一角的小组接受了一个任务:开发一种充满乐趣的数码相机。

那是关于Cyber-shot DSC-F1的开发指示,DSC-F1后来在1996年10月上市了。

这个任务激起了整个小组的热情。

仅仅开发一个让人满意的产品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要做点什么,那就让我们来创造一个数码图像的世界。”

“推出一种全新的照片摄影的数码文化和生活时尚”。

伴随着DSC-F1开发者的热情、哲学和工艺所诞生的理念一直被之后的一系列型号所继承(DSC-F55,DSC-F77和DSC-F88),时至今日仍然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