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管单端输出级电子管功放电路图
2.用90类三极管做一个简单功放〔电路图详细〕
3.功放电子管原理是什么
4.如何制作胆机功放?
胆机既是电子管功放机,胆机的电路结构有多种形式,仅以常见的胆机300B为例,简单的说一下胆机的工作原理,原理图如下:
如图是300B电子管功放电路一个声道的原理图,整个电路有两只三极管组成,前级由双三极管6SN7构成,双三极管6SN7由两只三极管组成,其中的一只三极管作为输入信号电压放大用,放大了的音频信号经屏极送人6SN7的另一只三极管进行进一步放大,得到的推动信号电压经电容器耦合送入功放级,功放级是由三极管300B构成的A类单端功放电路,送入栅极的推动信号,经过放大后经屏极输出送入输出变压器,经变压器进行阻抗匹配后推动扬声器得到音乐声音。
据音响爱好者的试听感觉,同样的音源,由胆机播放后声音细腻、圆润,乐感浓郁。
单管单端输出级电子管功放电路图
甲类放大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甲类放大器不存在交越失真现象,不会产生刺耳的奇次谐波,这是音质清纯之关键所在。其二是甲类放大器一直工作在最佳状态下,不会产生乙类放大那样的开关失真。它的特点是可以取消大环路负反馈,从而避免了瞬态互调畸变,使动态指标大大提高。
本机有如下特点:
不失真输出功率2~5W;
电路简单,无需特殊元件,并给出了部分元件代用经验;
本机频响宽、失真低,电路中设有高低音调控制电路,使用方便。
电路工作原理
整机电路图见图1。每个声道只需2只管子。放大作用以音调网络为界分为前后二部分。前一部分为电压放大部分,后一部分为末前级与功放级。VE1、VE2选用高μ管6N2,以提高整机灵敏度。电压放大级的主要技术指标是放大倍数和频率失真程度。6N2放大系数为.5,足以满足本机要求。用阻容耦合,中频区域的放大倍数最大,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都很平坦。而低频区域和高频区域都以一定的规律下降。通常要提高上限频率就要减小R4值,要延伸下限频率就得增大C1值。经反复调试,本机电压放大级屏极负载电阻取值150k,C1用0.1μF。末前级是典型的具有阴极电阻的自生偏压兼越级负反馈的电压放大器。
用90类三极管做一个简单功放〔电路图详细〕
单管单端输出级电子管功放电路图:
电子管,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被封闭在玻璃容器(一般为玻璃管)中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控制栅极、加速栅极、阳极(屏极)引线被焊在管基上。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控制栅极注入电子调制信号,并在阳极获得对信号放大或反馈振荡后的不同参数信号数据。早期应用于电视机、收音机扩音机等电子产品中,近年来逐渐被半导体材料制作的放大器和集成电路取代,但目前在一些高保真的音响器材中,仍然使用低噪声、稳定系数高的电子管作为音频功率放大器件(香港人称使用电子管功率放大器为“胆机”)。
功放电子管原理是什么
搭了一个电路,可以称得上是功放电路。(对于最简单的单管放大电路只能是放大电路,但没有功率放大功能。)电源电压3-6V均可。拆一个2822两个元件搞定,音质好,功率大。
9013和9012才是配对管。其次,9000系列的管子是小功率三极管,做个耳放还差不多,推动大的扬声器太困难了,用TDA2003之类的芯片来方法。
扩展资料:
三极管,其实在英文里面的说法是千差万别的,三极管这个词汇其实也是中文特有的一个象形意义上的的词汇。
电子三极管 Triode (俗称电子管的一种)。
双极型晶体管?BJT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J型场效应管?Junction gate 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MOS FET (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英文全称。
百度百科-三极管
如何制作胆机功放?
功放电子管原理
功放电子管原理是指使用电子管作为放大器元件的技术。功放电子管通过控制电子流来放大输入信号。它们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输入管、放大管和输出管。输入管将输入信号转换为电子流,放大管将电子流放大,输出管将放大后的电子流转换为输出信号。电子管放大器的效率较低,但具有良好的音质和耐用性。
电子管输出阻抗都很高,一般都在2k以上。不用变压器直接输出一般不可能,既是可以功率也很小。一般不要考虑。
另外你还要求50w功率,不花钱是不可能的。到时推荐你用下图的廉价电子管玩玩,当然输出牛也不简单。现在除非是特大功率专用场合用电子管的不多,既然是古董,价格也就下不来。
fu-50(基本数据)灯丝电压(Uf)=12.6V;灯丝电流(If)=0.6~0.8A;阳极电压(Ua)=800V;第二栅极电压(Ug2)=250V;第三栅极电压(Ug3)=0V;第一栅极工作占偏压①(Ug1)-55~-25V;第一栅极反向电流②(-Ig1)≤15μA;第三栅极反向电流②(-Ig3)≤50μA;跨导③(S)=3~5.2mA/V;灯丝与阴极间漏电流④(Ifk)≤100μA;第二栅极电流⑤(Ig2)≤7mA;输出功率⑥(Po)≥50W;灯丝电压为10.8V时的输出功率⑥≥40W;寿命⑦(T)≥500h.(寿命边界条件)输出功率(Po)≥40W;最大高度(不包括插拔柄)(Hmax)=93.5mm;最大直径(Dmax)=45.3mm;最大重量(Gmax)=100g.注:①Ia=50mA时;②Uf=14.5V,Ug3=-200V,Rt=350Ω,Rg1≤0.1MΩ,Ig2=15mA时,③Ia=50mA,△Ug1=5V时;④Uf=14.5V,Ufk=±200时;⑤Ia=50mA,g2上的第二点电压为150V时;⑥Ug1=-100V,Ia≤150mA,Ig1≤8.5mA,Ig2≤20mA,Ug1~=135V时;⑦Ia=130mA,Ufk=200V,Ig1≤9mA时。
(极间电容)输入电容(Cin)=13~15pF;输出电容(Cout)=8~11pF;过渡电容(Cag)≤0.1pF.
(极限运用数据)最大灯丝电压(Ufmax)=13.9V;最小灯丝电压(Ufmin)=11.3V;最大阳极电压(Uamax)=1kV;最大第二栅极电压(Ug2max)=250V;最大阳极耗散功率(Pamax)=40W;最大第二栅极耗散功率(Pg2max)=5W;最大第一栅极耗散功率(Pg1max)=1W;最大阴极电流(Ikmax)=230mA;最高工作频率(fmax)=120MHz.